
认识要点
- 开放性与通用性:采用开放标准,兼容多种设备与应用,便于未来升级与扩展。
- 可靠性与安全性:选用高质量材料与可靠连接,具备稳定的长期运行能力,并具备完善的管理与防灾措施。
- 统一传输:通过光纤与铜缆的混合布线,统一传输话音、数据与视频等信号,确保不同应用在同一基础设施上并行工作。
- 成本与效益并重:在初期投入、维护成本、容量扩展及全生命周期成本之间实现综合平衡。
综合布线的七大子系统
1) 工作区子系统:覆盖每个工作区域的信息插座、端接件及连接至终端设备的布线,确保终端设备可直接接入布线网络。
2) 水平子系统(配线子系统):从工作区信息插座到层间配线设备(FD/BD等)的布线部分,通常以水平布线电缆或光缆实现。
3) 干线子系统(垂直布线):连接设备间与楼层配线间的主干传输线,承担跨层传输与建筑物内部的纵向传输。
4) 设备间子系统:布置在楼内关键位置的进线与管理区,集中管理主机设备、数据、电话及安保系统的接入点。
5) 管理子系统:负责布线区的标识、标签、记录、变更管理及设备状态信息的集中管理,支持电子配线与资产管理。
6) 建筑群子系统:跨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等系统的综合布线,连接各建筑之间的缆线与配线设备,形成建筑群级的传输网。
7) 光缆传输系统:在需要长距离传输或高安全干扰环境下,采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确保大带宽、低损耗与抗干扰性能。
布线介质与关键部件
- 双绞线与光纤的应用定位:水平布线多采用铜缆(如100Ω的UTP)或多模光纤,干线与远距离传输则优先采用光缆以提升带宽与距离。光缆在光纤通信中的核心作用是把光信号在较长距离内高效传输。
- 双绞线结构与等级:从1级到8级及以上的分类体系,按阻抗、对数、屏蔽与传输性能划分,常用类别包括5e、6、6A等。典型的端接方式是RJ45连接件及相关模块,常见有四对/八线位结构。
- 光纤类型与接头:单模光纤用于远距离传输、速率高、损耗低;多模光纤用于近距离和成本敏感场景。常见连接器类型包括SC、ST、FC、LC等,连接器的选择影响端接损耗与可靠性。光纤跳线用于光纤路由的快速跳接,一端带连接器,长度通常在几米以内。
- 配线架与模块:数据配线架(19英寸机柜内,常见24口、48口)用于水平布线的端接;110配线架用于语音主干的端接管理,配有连接块与跳线,用以实现分区管理与标识。信息插座、模块化跳线、集合点、信息点标签等构成了布线系统的物理与逻辑连接点。
布线等级与国际/国内标准
- 国内标准与规范:GB 50311-2016系列与GB 50312-2016系列构成了布线系统的设计与验收规范,基于ISO/IEC 11801及TIA/EIA 568B等国际标准的发展与本土经验总结。
- 结构与分级:综合布线系统通常分为工作区、水平、干线、设备间、管理、建筑群及光缆传输等子系统;每一层级都规定了相应的布线距离、对数、线缆与光缆的容量、端接方式及测试要求。
水平与干线布线的设计要点
- 水平子系统:从层间配线架至工作区插座的固定布线,常用100Ω铜缆;水平布线的最大传输距离通常为90米,总通道长度包括工作区端到端的跳线不超过100米
yy易游。布线槽、管槽或桥架的设计需考虑弯曲半径、占用率与未来扩展余量。
- 管槽与布线密度:管槽利用率随布线密度变化,应根据线缆芯数与类型进行容量规划。典型设计会留出一定余量以应对未来设备扩展与维护。
- 线缆管理与标识:对设备间、工作区、配线架、信息点等位置进行清晰标识,建立完备的线缆走向与用途记录,必要时引入电子配线设备实现动态管理与变更追踪。
干线子系统的布线原则
- 干线设计要点:主干线应具备备份路径,尽量采用点对点接续方式,将大对数干线直接延展至目标楼层的配线间;必要时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的方式,将主干电缆的容量分支到若干分支段。
- 通道与管线选择:尽量将干线布进专用通道(如承载弱电系统的竖井、封闭通道),避免进入电力竖井等高干扰区域。干线与水平布线的接合点尽量不过多叠加,便于维护与路由管理。
- 语音与数据的分离与合并:在同一大楼内如需同时承载语音与数据,宜设置独立或分层的主干线,以确保传输质量与网络可用性。
设备间与建筑群子系统
- 设备间:进线设备、网络管理区、值班与安保设备等的集中区域,负责建筑物内部对外通信的接入与监控。
- 建筑群子系统:连接多座建筑以形成统一的综合布线网络,覆盖跨建筑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通过主干缆线与配线设备实现跨建筑的互联。
数据中心与测试验收
- 数据中心定位:作为信息处理、存储、传输与管理的核心区域,通常包含计算机房、机柜、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与机房支撑空间,强调可靠供电、可控温湿度、安全防护与灾备能力。
- 计算机房与分层级:A级为容错型,B级为冗余型,C级为基本型,按运行中断容忍度划分等级,确保关键业务在故障情形下仍具备持续性。
- 测试与验收:验证测试、鉴定测试、认证测试构成完整的测试体系;测试对象包括元件级、链路级和应用级,以确保布线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容量与性能达标。
光纤与连接件的系统性应用
- 光纤分类与优缺点:单模光纤适合长距离传输、带宽高、成本较高;多模光纤成本更低、安装简便,适合建筑内近距离传输。常用纤芯直径为50μm、62.5μm,包层为125μm。
- 光缆与光纤端接:光纤跳线用于主干光缆与水平光缆之间的跳接,常见连接器类型包括SC、ST、FC、LC等;连接器的端面类型如PC、UPC、APC等影响连接损耗与反射。
- 端接与模块化:端接与模块化配线架的组合能够实现高密度、灵活的布线管理,便于维护与扩展。
信息点与布线的实际设计要点
- 信息插座与底盒:应根据水平布线盘留空间、弯曲半径与信息点数量确定底盒规格;信息插座模块应支持不同终端设备的接入,单个8位模块通常对应1根4对对绞线电缆。
- 集合点设计:在信息点较密集的区域可设置集合点,确保从集合点到配线架的布线长度在合理范围内,保持传输质量稳定。
- 电源与环境:每组信息插座附近应配置稳定的电源供给,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 数据中心的冗余与等级规划:通过分区独立的供配电、冗余链路与容错设计实现高可用性。
关于标准与实施的要点
- 标准依据:GB50311、GB50312等国家标准,以及ISO/IEC 11801、TIA/EIA 568系列等国际标准,为设计、施工与验收提供统一框架。
- 设计与验收的关系:在设计阶段就需明确布线容量、端接方案与测试计划,验收阶段以自我认证、第三方认证等形式对照标准进行评估,确保质量与性能达标。
总体原则
- 兼容性与开放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互操作性,方便后续替换与升级。
- 可靠性与安全性:优选高质量材料、稳健的连接方式和完备的管理机制。
- 灵活性与经济性:通过模块化、可扩展的设计,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总拥有成本。
- 先进性与协同发展:混合使用光纤与铜缆,结合现代网络技术,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模态传输的统一管理。
通过上述要点,可以实现一个高效、易维护、可扩展的综合布线系统,满足现代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群对可靠性、带宽与管理能力的综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