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山区在推进科技创新生态一体化建设方面再迎重要支点。宝山复旦科创中心正式启用,成为校地园区深度融合的新载体,推动校园、园区、街区与社区协同发展,努力把科技创新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动力。这一举措标志着宝山区、复旦大学与宝武集团三方协同迈向新阶段。出席仪式的领导和嘉宾包括校党委书记、校长、党委副书记、学院院长以及国家级科研与地方政府部门代表等。
在揭牌仪式上,宝山区委书记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共同为宝山复旦科创中心揭牌,象征三方共同开启新的发展序幕。
新中心将以复旦大学的优势学科和重大科技成果为基础,聚焦化工材料、信息电子、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对接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打造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链条。由科创一卡通、科创服务热线、7×24小时科创会客厅等组成的服务体系,使各类科创资源更直观、更便捷、一次可达。
与会嘉宾强调,宝山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医疗卫生、艺术教育与人才保障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区域创新层级,推动区校协同机制落地生根。三方联合宝武集团,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复旦的学术优势,促进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对接,更好服务区域经济与大局发展。
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强调,当前宝山区正以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为目标,主动把握新一轮转型发展的机遇。将以区位、空间、院校与大型企业等综合优势,打造成为复旦科技成果转化的“首站”、上海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与全方位保障,推动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协同升级。
宝武集团方面表示,将持续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吴淞创新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宝山区转型升级,为区域未来发展积蓄动能。宝山区与复旦联合开展的科创中心,将为区域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并支撑人才培养与企业家、科学家的成长。
院士赵东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同时,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与市场对接,促进产业化落地。宝山与复旦在地缘与人脉层面具有天然协同,将继续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方面协同发力,为区域经济与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首批入驻的8项重大创新项目正式获得授牌,涵盖多个前沿领域,均由复旦大学顶尖科研团队领衔,代表着在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转化方面的最新突破。
首批入驻项目概览
1) 功能介孔材料研发:由赵东元院士领衔的团队,聚焦有序介孔材料在医药、美妆、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具备显著产业化潜力与应用前景。
2) 高性能涂层材料研发:由周树学、武利民两位教授领衔,致力于开发在建材、汽车、电子、军事等行业中具有前瞻性的涂层材料,推动涂料技术升级。
3) 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由彭慧胜教授领衔,研发可集成的智能纤维器件,构建全柔性智能织物体系,拓展新能源、信息技术、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4) 半导体装备核心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由杨晓峰教授领衔,攻克超精密运动控制与检测核心技术,解决国产化关键零部件短板,提升国产半导体装备水平。
5) 碳化硅功率器件应用与产业化:由张清纯教授领衔,聚焦超高压与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核心功率器件及模块的产业化应用。
6)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缺陷检测:由姜育刚教授领衔,依托高铁设施故障检测技术,覆盖多家铁路局,具备转化为智能缺陷检测应用的潜力。
7) 智能楼宇通信与控制物联网:由郑立荣教授领衔,聚焦物联网与智能系统的产业化突破,涉及多个相关产业化项目与平台。
8) 低照度成像模组与红外透镜融合:由徐敏教授领衔,在超精密光学制造与检测技术基础上,推进低照度成像与红外透镜的联合应用,支撑企业升级与技术攻关
yy易游。
宝山区位于上海北部,区域内高校、央企资源密集,历史上资源整合尚有提升空间。此次科创中心的落地,是推进“校区-园区-街区-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试点,旨在通过组团化发展模式,推动多方协同、共同赋能。宝山区正在推进的十大重点项目,涵盖新能源材料等功能型平台建设,已带来如高性能材料与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化突破,推动区域创新生态向“北转型”稳步前进。
借此契机,宝山复旦科创中心被期待成为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的标杆,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本地落地转化,构建具备国际视野的科创生态体系。未来,宝山区将继续深化党建、人才交流、医疗卫生、艺术教育与产学研合作等领域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项目驱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持续推动区域创新要素聚集、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