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与选型要点
1. 组成结构
- 工作区:由终端设备及其连接部件组成,如计算机、电话、传真、信息插座、插座盒、跳线与适配器等,直接接入信息插座。
- 管理间(电信室/配线室):通常设在层间中部,配置地板柜、配线架、交换设备等,用于连接干线与配线子系统。规模较大时可设置多处管理点,采用单点管理与双向交接等结构。
- 设备间:网络管理与信息交换的核心区域,汇聚建筑的主机与安全配线设备,承担主机设备的集中管理。
- 进线间:建筑物外部通信与信息管道的入口,提供入口设施与群体配线设备的安装场所。
- 配线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包括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从信息插座到电信间的布线、光缆/铜缆、跳线等,水平布线通常使用4对铜缆,必要时以光缆实现桌面到端点的光传输以提高传输速率。
- 干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布线,包含干线电缆与光缆、相关设备电缆及跳线。
- 建筑群子系统:建筑之间的网络连接系统,延伸各建筑的布线至群体内部,包含铜缆、光缆及防护设备,以避免外部干扰与涌入。
- 管理与标识:对工作区、管理间、设备间、进线间的布线设备、线缆、信息插座模块等进行系统化标识与记录,便于维护与管理。
2. 电缆与系统选型
- 电缆类别与结构:选型需综合系统需求、技术性能与投资预算,明确使用的电缆类型(屏蔽或非屏蔽、光缆或铜缆)及布线结构。
yy易游
- 品类与互用性:高等级布线(如六类及以上)带宽更高,成本也更高;不同厂家的元件通常不可混用,应优先选择同型同级的部件以确保兼容与性能稳定。
- 屏蔽与非屏蔽的取舍:屏蔽电缆在强电磁干扰场景下性能更优,价格通常较高,适合干扰大、对保密性要求高的环境;若干扰低且成本敏感,可以选择非屏蔽电缆。
- 面向未来的规划:布线系统的生命周期较长,通常在15至25年,对未来扩展的容纳能力应提前预留,尽量避免短期内的改动成本。
- 不同用户的购买策略
- 高端场景:对信息处理与传输速度要求极高,强调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预算充足,常选用六类及以上等级,必要时结合光纤;典型场景包括媒体机构、体育场馆、医院、交通枢纽等。
- 中等规模场景:以数据、语音与多媒体为主,追求性价比,水平布线以多种铜缆混合使用并辅以光纤骨干,适用于学校、企业园区、智能社区等。
- 普通家庭/小型场景:以信息传输为基本需求,重视成本效益,多采用铜缆为主的家庭信息配线设备,强调易维护与可扩展性。
- 实践要点
- 外部环境与场景评估:户外场地需要防潮、防尘、抗雷等措施;跨建筑场景通常采用光缆作为骨干,确保长距离传输稳定性;室外设备需考虑防护与耐久性。
- 医疗、教育、公共场所的特殊性:以带宽需求与干扰控制为重点,必要时采用屏蔽与光纤混合布线来满足多设备、多场景的综合需求。
- 施工与维护:在设计阶段就完成清晰的标识、记录与维护规范,确保后期的扩展与维护高效便捷。
3. 典型应用要点
- 多建筑群场景:以光缆骨干和分布式配线点为主,确保不同建筑之间的高带宽连接与稳定性。
- 医疗与公共场所:优先考虑带宽充足与抗干扰能力强的方案,光纤骨干配合屏蔽铜缆在关键区域使用以提升性能。
- 学校与大型机构:应以光纤骨干为主,水平布线兼顾多种铜缆,确保网络骨干的容量与未来扩展空间。
- 家庭与小型单位:以经济性和易维护性为优先,采用成熟的铜缆与家庭信息配线设备,兼顾基本的网络与电话传输需求。
通过以上要点,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更科学地制定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方案与电缆选型策略,兼顾当前需求与未来扩展,提升网络的稳定性与可维护性。